当前位置:首页 > 2015年第6期观点摘要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是明确核心能力

 

贺  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一、需要从核心能力的角度思考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需求

目前国内学术界针对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提出的建立有效的市场化体制、构建服务型政府、实施功能性产业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等制度性、政策性建议,是各个发达工业国家的共同制度安排,是后发国家能够进入发达工业国家行列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有关工业发展的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表明,美、德、日、韩等工业强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竞争能力都是独特的。中国如果能在未来成为制造业强国,其工业化路径必然受到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制度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约束和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未来工业赶超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于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技术、贸易、投资环境的影响,必然形成独特的竞争资源和竞争能力。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不仅要具有发达工业国家制度和政策安排的一般性,而且要能够与中国制造业可能形成的独特核心能力有效匹配。

二、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在产品架构(模块化产品和一体化产品)和产品集成复杂度两个维度确定的全球产品和技术分工体系中,美国的核心能力主要是基于前沿技术的模块化产品和复杂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新兴的或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美国制造业技术能力的载体主要是大量全球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一体化的大企业和大量专业化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

与美国的制造业核心能力主要在“实验室”不同,日本的制造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一体化架构产品领域的“车间现场”。凭借不断完善的精益制造方式,日本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快的产品开发速度在技术路线相对成熟的一体化架构产品领域保持了绝对的竞争优势。日本的制造业竞争力的载体主要是一体化的大企业与大量的中小企业。日本基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和组织导向形成的多技能员工在生产线上的紧密合作、重项目组织内部的紧密合作、跨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和合作、供应链上的紧密产品开发合作、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同业竞争企业之间的战略性合作,都构成了日本“基于协调和沟通的竞争能力”的组织基础。

德国的核心能力与日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又有所差别。相对于日本,德国的企业组织和宏观制度都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加上德国可以充分利用欧洲发达的科学、技术网络优势,因而在前沿技术开发和与新兴技术融合方面都较日本更具优势。德国除了在汽车、数控机床等一体化架构产品领域同日本一样具有显著的全球竞争优势外,还在复杂系统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方面具有优势。也正因此,在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德国提出以“工业4.0”架构下的复杂数字物理系统(CPS)优势来进一步增强其全球制造业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模块化架构产品和部分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前者如工程机械、家电、电子消费品,后者如通信设备、高铁、核电装备和水电准备等,而在一体化产品领域(包括轿车、数控机床等具有一体化产品架构的机械行业和制药、化工等制造一体化的流程型行业)、以及工业基础件等既具有一体化特征又需要前沿科技支撑的核心零部件领域相对缺乏优势。在中国具有优势的两个领域中,模块化架构产品市场主要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竞争性市场,而大型复杂装备市场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或者至少国有企业仍然占有较高比重的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市场。中国之所以会在这两个领域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的原因是这些领域的技术范式与中国的市场需求以及制度、组织结构具有更好的相容性。

三、从核心能力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以及《中国制造2025》之不足

才构筑核心能力的角度看,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在模块化架构产品领域,中国将逐渐由模块化(Modular,形容词)产品的改进型开发向“模块化(Modularizing,动名词)”导向的具有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未来中国应当通过技术能力积累,加强架构创新和模块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主动地”通过架构创新和组件创新、标准创新促进产品架构由一体化向模块化转变,缩短技术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甚至改变主导设计的技术路线,从而大幅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的侵略性和主导权。在大型复杂装备领域,中国应当在坚持自主学习和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独有的市场资源优势,包括国外技术与中国市场不匹配的优势和政府采购优势,进一步加强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不断完善产品开发平台。

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纲领性的规划,《中国制造2025》没有回答“如果中国能够成为制造业强国,其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因此《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政策力度更大的、延长了规划期的传统产业规划的翻版。《中国制造2025》虽然做出判断,智能制造和“互联网 ”代表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但并未明确在未来全球智能制造的地图中中国智能制造的优势和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与提出“工业4.0”计划的德国相比,目前国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尽管国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细分领域出现了不少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但缺乏像德国西门子、博世、SAP等能够架构整体的数字物理系统和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针对这种状况,中国应努力探索更加模块化的工业物联网技术路线,将更好地发挥国模块领域技术优势作为发展智能制造的初始战略,并逐渐向综合集成优势提升。另外,中国的智能制造应当选择更能够发挥国人口和技能优势的技术路线,通过智能制造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效结合,更好地发挥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国独特的智能制造能力。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版权所有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480X    国内统一刊号:CN11-3536/F    国内邮发代号:82-143